美术高考改变,告诉了我们什么
首先科普下大家国内美术院校的情况。中国有八大美院,分别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这八所独立建制的专业美术院校。最近关注了一下今年几大美院的高考题目。
除了基本的传统素描和色彩的考试项目外,我看到引起讨论的如下试题:
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考题
科目1:造型能力
考试内容:失重的衣服
考试内容:想象画出一件衣服在失重条件下的状态。
考题要求:风格不限。不允许出现文字。
科目2:命题创作
考试题目:我的月球生活
考试内容:中国月球探测设备此刻正在月球背面工作。请展开你的想象力,想象人类已住在月球上建立栖息地,你在其中生活,会是什么样?会发生怎样的情节?
考题要求:
1. 每个考生发一张四开素描纸作为正式考卷,两张白纸作为草稿纸,草稿纸与正式考卷一起上交;
2. 可用单幅画面或连环画的形式表现。画面中如出现文字,总数不超过100字;
3. 要求符合题意,画面清晰明了。表现风格不限。
这样的考题对那些背熟了石膏头像各个侧面以及水粉各种构图和配色的学生实在是不太友好。现在去回想当艺术生疯狂准备艺考的时刻——素描要拉开黑白灰才会出挑,色彩要记住美院高分卷的配色和用笔。每天都是早上素描下午水彩。不知道要画多少遍小卫的面包卷头发,那时候我的乐趣就是把默写的书本画成快散架的那种破书。
所以,虽然网上应届考生对这样的考题表述非常无语和令人头秃。但从中可以看到对中国学生的影响最深远的高考都在积极地改变。
那这样的改变是改变了什么呢,它代表美院的老师们背后怎样的用心呢?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考试,它的转变也是向美术工作者和各位家长发出一个信号——评判一个孩子美术能力的高低,不应该只关注他画的像不像,不应该只关注他同一题材“默写”的还原度,而应该从他的画上去看他个性的想法,去看在一个更开放的主题下,他能否把学过的知识进行转化运用。高考尝试了做出各种各样的变化,其目的是希望能更好地看到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希望看到学生自己对设计或者艺术的理解和见解。
这些能力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大的提升的,这也是那些应考的画室没法教给学生的。这需要学生对艺术有一个长期学习和理解的过程,而且其中必须有他自己个人的见解。
就好比学会了数学知识,我们不会去看谁方程式背的快,而是会去看谁能用最便捷的方法把一道具体的数学题解出来。美术学习会更复杂一些,无论是少儿美术还是更专业的美术学习,都不应该只专注在一幅画面的明暗关系、主次关系或者造型能力的强弱上。
学习美术的目的绝不止于画一张好画,审美、表达、理解能力、个性化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以后,可能那些通过短期突击在艺术高考上取得好成绩的人会越来越少,更多在长期的艺术氛围熏陶下的孩子才更有机会进入艺术高校。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提倡孩子们从小学习创意美术。这创意两字何来?就是要在绘画的基础上突破常规思维,让孩子开发自己的想象力,让孩子们学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们运用手边的一切材料去创作去完成一个个主题的挑战。绝不仅仅是依样画葫芦似的教学。
创意美术课程是希望提升孩子们的审美力、想象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的个性表达等综合能力。刚才也说过,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会的,这需要一个很长期的过程。所以创意美术会是一个系统化的进阶式的长期课程。
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作为孩子他们其实天生就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子。但是随着成长和环境影响,很多孩子就变得不敢想不敢说了。也影响了他的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明明是年幼时的他们拥有的。孩子们需要一个引导和鼓励,他们需要有一个自由表达和自主学习吸收的途径。好的创意美术的课程是可以给到他们这些养分的。老师的引导方式和孩子自己的个性表达都会碰撞出非常宝贵的灵光一现。
其实课后,在家庭环境内也是需要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艺术熏陶的氛围的。多参观美术馆,多看优秀的绘本、电影,多和爸妈一起动手制作亲子手工都会对他们的综合能力提升起到很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