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的艺术精髓就在素描里。
——印象派画家毕沙罗
让-弗朗索瓦·米勒是19世纪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尤其是法国农民)爱戴的画家,享有“农民画家”之誉。他出身于农民家庭,画作主要以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具有浓郁的田园气息。他用崭新的、毫无政治色彩修饰的明澈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所谓的“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米勒一生创作了虽然为数不多却相当精湛的一批铜版与油画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是受了其素描风格的影响。素描对于米勒来说,无疑就是农民的试验田,成为他记录生存状态、探索绘画语言的乐土。在乳香和艾草的环境中,童年的米勒便用那支父亲用来记录商业收支的笔,开始了伴随其一生的素描修炼。这对于其日后的现实主义写实绘画的创作是尤为重要的。
生活上的困顿及经济上的拮据, 使得米勒没有足够条件画过多的油画,而素描因便捷与省钱,成为他一生钟爱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他一生留给我们数量可观的三千多幅绘画作品中,素描就有两千五百多幅,其在素描上所达到的艺术成就甚至超过了油画。
米勒的素描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创作所作的准备稿。从这一类草稿中,我们会很清楚地感受到画家创作态度的认真与审慎,如油画《拾穗》(1857年)、《喂孩子的女人》(1861年),都有许多程度不同的草图。
另一类则是把素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包括肖像、自画像、风景及农民的生活片段,如《自画像》(约184 7年)、《月光下的羊群》(约1861年)、《第一步》(约1858年)等等。
还有一些是依据完成的油画所做的素描作品,如色粉画《搅拌牛奶的农妇》(1868—1870年)便是根据同时期同名油画所绘。
在米勒生活的后期,他更喜欢用素描直接表现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田园风光和农民的生活场景。他善于运用铅笔、炭笔或色粉笔在蓝灰或黄色纸上作画,表现技法精湛、拙朴。通过这两类素描作品,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艺术家真挚的情感,感受到其作品所具有的质朴、肃穆、凝重、朦胧和静寂之美。
——摘自《西方艺术大师 •米勒》